本篇文章1093字,读完约3分钟

北京大学邓宏魁研究组、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研究组、复旦大学袁正宏研究组26日在《科学》(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原代人肝脏细胞在体外长时间维持功能性》的研究论文,用化学小分子控制细胞信号通路,使功能性细胞在体外长时间维持。 这项研究为大量制造功能成熟细胞及其应用提供了可能。

寻找比较有效的肝病治疗方法对全人类特别是中国来说非常迫切。 据统计,全球受肝脏疾病困扰的人口约10亿,其中约4亿来自中国。 另外,我国约有1亿2千万人携带乙肝病毒,至今仍未找到比较有效的治愈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肝脏疾病的研究一直缺乏良好的体外模型,人肝原代细胞( phhs )本来应该是理想的模型,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培养条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短时间内发生了形态和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肝细胞功能丧失

另外,由于缺乏长时间维持细胞功能的适宜培养条件,体外制备的干细胞诱导分化获得的功能细胞难以获得成熟的功能,是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中长时间面临的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尝试改变培养材料,但未能建立简单、高效、稳定的功能细胞体外培养系统。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邓宏魁研究组以体外培养中迅速失去功能的人类原代肝细胞为对象,筛选了5种化学小分子组合(5 compounds,5c ),并利用它们在体外成功地长时间维持了肝细胞功能。 5-c组合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培养过程中抑制肝细胞的去分化,维持整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与体内肝细胞高度相似,并长时间维持肝细胞的功能,如白蛋白分泌、尿素合成、药物代谢等。

在邓宏魁研究组新建立的5c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合成了与体内水平相似的药物代谢酶,长时间维持药物代谢能力,极大地拓展了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毒性方面的应用。 并且,邓宏魁研究组与袁正宏研究组合作,根据5c培养条件,成功建立了乙肝病毒感染模型。 该模型的建立,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深入研究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进一步观察的是,5c培养条件下的肝细胞可以支持乙肝病毒的有效感染,长时间发生cccdna,作为理想的药物筛选模型,为乙肝的治愈带来了希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玉梅指出,只用这5种化学小分子在体外长时间培养人肝原代细胞容易实现,极其适合药物高通量筛选,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简便的研究工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据悉,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教授、复旦大学袁正宏教授是该论文的共同通信作者,并为早间媒体博士、杜媛博士、孟高帆博士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本事业得到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国家要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的大力支持。 (记者晋浩天)

标题:“我科学家成功树立乙肝病毒感染模型”

地址:http://www.e6x2f.com/ezjk/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