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8字,读完约4分钟

此事报道后近一个月内,京城参与人数达500人左右,多数为房产专业的人士

倡导人于凌罡称,目前已与政府部门顺利接触,15日将召开联盟成立大会

本报自2004年12月10日刊登了《京城首例个体集资建房调查》后,个体集资建房的倡导者于凌罡也一夜蹿红,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于凌罡称,近一个月来,他每天都可以接到近百个电话和数十封电子邮件,还要接待数拨来访者。目前合作建房事宜进展顺利,现已有500人左右报名参加。1月9日,来自4个律师事务所的9名专业律师已为此事成立了法律课题组,并准备1月15日召开合作建房联盟成立大会。

第一现场

1月11日17:40,于凌罡的父亲回到家中,发现没有地方可坐。他站在门厅里看着忙碌的儿子对记者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盼儿子早点成家,可儿子现在这一忙,肯定没时间再考虑婚姻大事了。当天上午9:30,记者来到于凌罡家中,目睹了他忙碌的一天。

时间:7:30清晨被电话吵醒正在睡梦中的于凌罡被电话吵醒,电话是与他住在同一小区的一位老大爷打来的,老大爷说,他也想参加合作建房。从接这个电话开始,于凌罡如同打仗通常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

时间:15:05和律师商讨法律问题刚完成蓝城规划的报告书,于凌罡就开始和仁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宪生就合作建房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商讨。

时间:19:04被父亲告诫少花点钱忙了一天的于凌罡请六七个核心组成员到饭店共进晚餐,大家在饭桌上边吃边谈从业。于凌罡的父亲饭还没吃完,就当着众人的面告诫于凌罡,以后成千上万别这么吃了,这样花钱哪受得了?

每天被近百个来电和数拨来访者包围

近一个月来,于凌罡共接待了四五十家媒体的采访,自称生活已被完全打乱。

由于凌罡发起的“个体集资建房”自本报调查刊发后,在业内引发了很大反响,那么时隔一个月,这一“壮举”近况怎么?

1月10日,本报记者来到于凌罡家里,看到不足7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凝聚了两三拨人,一拨是前来咨询合作建房事宜的,另一拨是已报名参加了合作建房,希望能对一点关联法律及政策问题做进一步了解;还有一拨是合作建房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通常全天守候在于凌罡家中,帮忙接听来访者电话,并且负责接待新加入的“同志”。于凌罡本人则正与律师研究有关合作的法律问题,一边谈一边还要接听来访者的电话。其身旁的电脑一直开着,以备随时收发邮件。

于凌罡告诉记者,自合作建房之事见诸报端后,他的生活被完全打乱,几乎已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每天都被媒体记者与各种对合作建房兴致趣的来访者及电话所包围,截止到1月10日,于凌罡已先后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经济参考报》等多个平面媒体及焦点房地网、本房产网等多个平面媒体发稿和大量外地媒体等共四五十家媒体的采访。

于凌罡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中央电视台在某天午夜重播了关于合作建楼的报道,播完已是夜里两点多,家里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断,他一直接到凌晨四点多,生活已完全被打乱。

由于目前来电及来访者太多,于凌罡在家里安排了一个专门负责帮他接听电话的志愿者。记者在于凌罡家里不到20分钟,就见这位志愿者共接听了7个电话。这位志愿者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来电数量在100个左右,基本都是看了报道后对合作建房兴致趣,想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普通市民,有些很快就报名参与了合作建房。

于此并且,此事对业内的震动也很大,继于凌罡个体集资建房之后,又有开发商对合作建房表示出极大的有趣,目前北京已出现首例开发商集资建房的范例。

标题:“个体集资建房明成立联盟(图)”

地址:http://www.e6x2f.com/ezjj/1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