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8字,读完约4分钟
恒星不是永恒的,这是天文学常识。 和普通人一样,恒星也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什么是恒星死亡? 天文学中,恒星青壮年时期被称为主序阶段,占恒星全部寿命期的90%以上。 在主阶段,恒星向外膨胀的力和向内收缩的力基本平衡,因此恒星比较稳定。 直到恒星进一步进化,恒星内部的氢核聚变结束,恒星才会走向死亡。 死去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迎来进化的另一个阶段。
恒星死亡前的膨胀一般吞噬了其周围的行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白矮星周围观测到过行星的存在。
最近,研究人员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 eso )的非常大的望远镜( vlt )关注了7000多个白色矮星。 其中,一颗名叫wdj0914+1914的白矮星因为周围有巨大行星的痕迹,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被踢出的行星
长期以来,天文界认为,在恒星濒临死亡的期间,无法逃避其附近行星毁灭的命运。
一般来说,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由同一分子云产生,行星可以说是恒星的副产品。 被行星包围的恒星被称为宿主恒星。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基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谢基伟告诉记者,基本上每个恒星周围都有行星。 除非这些行星被恒星附近更致密的星团引力散射,或者质量较大的恒星本身急剧演化,否则其周围的行星和本来能够形成行星的物质也会在恒星诞生后不久被吞噬。
宿主恒星濒临死亡时,像气球一样向外膨胀,接近或超过周围行星的轨道,将行星装入袋中。 谢基伟表示,50亿年后,100亿岁高龄的太阳将变得非常巨大,其半径将完全超过水星现在的轨道,吞噬水星。
经过致命膨胀的阶段,最终变成了白矮星的wdj0914+1914,但为什么它附近会有幸存的行星呢?
谢基伟说,这颗行星可能是在白矮星形成之后才跑过来的。 可能有因潮汐作用而移动到wdj0914+1914附近的行星。 也就是说,这颗特别的行星可能是被捕获的。
他解释说,wdj0914+1914周围有许多行星,这些行星可能相互接近,轨道交叉。 由于重力的相互作用,行星之间发生散射,某个行星的轨道有可能变成越来越平的椭圆。 因为这颗行星如果移动到椭圆轨道上接近wdj0914+1914的位置,有可能进入潮汐力的作用范围,并被捕获。 可以想象这是一场足球游戏。 一颗行星被踢出,正好滚到wdj0914+1914附近,掉进潮汐力编织的网里。
但是,这颗行星以前是如何产生的,还有待研究。 谢基伟说。 为了更好地了解
是否能存活、尚不确定的
wdj0914+1914的罕见性质,研究小组利用eso巨型望远镜的x-shooter仪器进行分解,发现与白矮星相关的氢、氧、硫的存在 通过对x-shooter拍摄的光谱的详细研究,研究小组发现这些元素存在于白矮星的气体盘中,而不是恒星本身。
谢基伟告诉记者,望远镜将获得与wdj0914+1914相关的光谱。 通过分解光谱线,可以计算出天体中大致含有的化学成分。 分解了白色矮星wdj0914+1914气盘的一点成分后,发现这些成分与行星成分非常一致。
这个发现是否意味着恒星死亡时,其附近的行星可以逃避被吞噬的命运?
这实际上取决于恒星死亡前行星分布的位置。 例如,太阳成为红色巨星后,金星和水星一定难逃厄运。 像离太阳很远的木星一样,轨道范围外的行星不会被吞噬。 谢基伟告诉记者。
专家表示,宿主恒星死亡时,其周围行星生存下来的概率很小。 wdj0914+1914提供了反例,但目前也只是发现了这个特例,需要越来越多的样本来进行统计研究。
50多亿年后,地球能否摆脱太阳死亡带来的威胁? 地球可能会逃跑,但地球的生命应该不会逃跑。 因为到那时为止,成为红色巨星的太阳离地球非常近,会烧毁地球。 谢基伟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院天文系主任邓李才表示,如果地球在未来几十亿年保持在当前轨道上,地球将处于稠密炙热的环境中。 这个时候地球周边的温度可能会超过1万度。 不仅如此,红巨星阶段的太阳向外释放大量热物质,地球以固体形式持续存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代小佩)
责任编辑:
标题:“太阳对地球可能没这么“温柔””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