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但杜山镇三山村很热闹。 三山湖酒店的老板李明超迎接送货,点了菜,忙得不行。 两年前,有人认为他决心拆除多年经营的水上餐厅。

二次创业:水上餐厅登陆记

登陆前,李明超经营着一家叫做庆丰舟的水上餐厅。 湖里的鱼很好吃,所以食客络绎不绝。 一年轻松赚了30万元。 虽然李明超的生意越来越大,但水上餐厅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餐厨垃圾处理不规范,污水排放不达标,对三山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年10月,向省内发出通知,要求限期维修水上餐厅。 随后,鄂城区和杜山镇成立了职工专业班,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情、晓讲道理,努力做好水上餐厅老板的思想工作。 为确保拆建企业顺利进行,在规定时间内拆建完毕的,我市将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奖励。 没想到这次是认真的。 最初,李明超认为整治不过是一阵风,过了场,省、市铁腕整治三山湖水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合作。 很快,在李明超的带领下,三山湖水面上剩下的水上餐厅全部被拆除。

让船浮起来采菱角,用湖里的水煮湖里的鱼。 如果没有这些特色,游客还会来吗? 随着水上餐厅的解体,湖面悄然回归,李明超一度没有任何适应。

三山湖水生态修复、新社区二期建设、中心村改造、文物保护维护、南北大堤维修保险的加强,美丽的乡村建设成效日益显现,三山村又热闹起来,李明超在前面考虑后决定重新操作旧业。 他努力物色合适的店面,装修后开店,重新制作菜单,召回客户。 去年的营业收入在20万元以上,今年的生意也比预想的要多。 二次创业,李明超有切身的认识,保护环境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积极支持。

湖进人退:拆围网养殖近2万亩

三山村原是三山湖的渔村,村里人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但只有船是家,衣食无忧。 穷三山,不流泪,蔬菜充饥两天的饭菜,菱藕蒿菜半年的粮食,冬天腊月少的衣服穿着光秃秃的石头堆,在茫茫荒湖的滩上,收入在水中,吃着国家流传到村子里的顺口,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从1965年开始,三山村村民响应农业学大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山围湖造田。 在三山建起南北两条堤坝和子圩堤,包围万亩愚公湖,形成规模各异的民垸,种植了广阔的水稻和籽棉。 那时衣食不足,环湖是为了先开垦田地,填饱肚子。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志解释说。

我市原称为百湖之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环湖种田、经济开发、倾倒废物、排放废水,一些湖泊失去了其功能,消失了。 据《三山村志》报道,20世纪60年代前,三山湖湖面达到7.33万亩的60年代后,面积逐渐萎缩至万余亩。 三山湖不会成为下一个云梦泽。 年,我市拆除三山大湖40户15000亩、移山湖11户4000亩围网养殖,清理湖泊楠竹39000棵,打捞水中笼子17000棵。 年,组织拆除了三山大湖和移山湖水上的7处建筑物,总面积5100平方米。 先后组织人力15批,清除水上悬浮物、斜坡杂草,明显改善三山湖及移山湖的生态环境。

水里捞钱:芦苇实基地推进就业的40多人

三山村移山湖芦苇实基地,管理者李水在仓库里看着干燥的芦苇实。 芙其实是全身宝,既有营养价值,也有药用价值。 把茎当蔬菜吃,种子可以入药。 据李水介绍,基地种植芙实4000亩,亩产约600斤,市场售价6元以上,销售广东、福建等地。

不做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一出去,老人的孩子就没人照顾了。 这一矛盾历来困扰着一对贫困者袁海燕。 年,他从温州回到家乡来基地工作,不用出村也能上班,赚钱,顾家。 一年挣2万元以上,有空的时候也可以打工。 像袁海燕一样,在基地打工的村民有40多名。

吃生态饭,获得绿色财富的,三山村有多所房子。 从市里到发农贸有限企业,生产现场机器轰鸣,李兵成和员工加班赶订单。 李兵成原是餐厅老板,现投资30余万元办加工厂,加工销售三山湖名特优产品。 企业生产的樊江牌武昌鱼、四大家鱼、藁带等产品畅销市场,市内有30多家土特产专卖店销售,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李兵成笑着说。

记者感言:如果一色地描绘,三山村的小康画卷,以绿色为底色选择就好了。 青山是金山银山。 三山人走在生态美、产业兴、平民财富的康庄大道上。 村子里,路面清洁,绿树掩映。 在芙实基地、生产现场,贫困者们向往着勤奋工作、致富的日子。 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全面小康。 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村民们没有走枯竭捉鱼破湖的老路,而是认真实践了两山的理念,在快速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迅速发展,推动了绿色快速发展的方法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消灭贫困不是终点。 三山村的实践探索,可以借鉴研究,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有利于走向更富裕的美好生活。

全媒体记者周奥

责任编辑:

标题:“点水成“金” ,三山村绿色转型谋致富”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