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9字,读完约5分钟

每逢假期,很多长辈带着孩子进入农田的田地头,体验和学习农耕文化。 现在孩子们经常开在藤上摘土豆树挂西瓜的玩笑,开展农耕教育,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五谷,有常识,还能让他们热爱劳动,懂得勤俭。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wenjuan )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93.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五谷不分的青少年居多。 95.7%的受访者认为对青少年开展农耕教育有助于他们成长并参与乡村振兴。 71.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在春耕、秋收等季节,带学生参加劳动体验。

93.0%的回答者觉得身边的五谷不分的青少年很多

任丹大学毕业两年后,回到家乡广东阳江,从事电商扶贫和农产品、名优品宣传工作。 她身边有很多不分五谷、不分麦子的孩子。 很多孩子不知道食物是怎么来的。 平时大人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外出看,在大城市远离农田果园。

与农民们交流,去农田地头视察是任换丹工作的日常。 她有两岁以上的女儿,无论平时吃饭还是聊天,她都会经常告诉女儿她在吃什么蔬菜,碗里的米是怎么到餐桌上的。

北京刘念(化名)是自由职业者,女儿今年在上小学。 做饭时偶尔考考她,不知道糯米、薏米,告诉她各种蔬菜的名字,至少不要出门开玩笑。 她在公园里,看到有个叫大蒜苗的孩子,看到绿植叫韭菜。

数据显示,93.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五谷不分的青少年居多,其中37.8%的人直言不讳,非常多。 交替分解表明,二线城市情况最普遍( 94.7% ),其次为一线城市( 93.0% )。 94.8%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比例明显高于非家长组( 80.6% )。

现在经常出现从藤上摘土豆树挂西瓜的笑话。 69.8%的回答者认为学校教育侧重于书本知识和应试技能。 64.0%的回答者认为家长忽视了生活常识教育。 62.7%的回答者指出孩子平时没有接触自然。

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认为,孩子引发这些笑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我们教材文案太城市的生活化,太文学艺术化,二是我们的教育仅限于学校、教室,远离农耕等现实生活,三是现在的家庭教育、课外学习、人才选拔的考试设计等也远离农耕文化。

如果进行农耕教育,72.1%的回答者认为可以让孩子爱惜粮食

任丹觉得,青少年中经常有浪费现象,对青少年进行农耕教育,他们从小就知道吃粥一饭很难。

进行农耕教育时,72.1%的受访者认为孩子难以获得粮食,懂得珍惜粮食,62.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教会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性,58.4%的受访者认为要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人生态度。

孩子们亲身体验农耕,更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知道没有农民就没有身边的大米、肉类、水果等食材。 任丹认为农耕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他们会更加明白社会需要合作,每个人的付出都应该得到尊重。

到了2050年,乡村实现了全面振兴。 那时的乡村振兴实践者不是现在的孩子吗? 任丹说。

95.7%的受访者认为农耕教育不仅让青少年知道农耕亲农民,而且有助于他们成长,参与乡村振兴。

71.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在春耕、秋收等季节带学生参加劳动体验

作为孩子的父母和乡村振兴实践者,任换丹希望将农耕文化教育纳入重要的教育项目,组织家庭和学生群体的形式,每学期定期去实地体验,识别作物、学习播种、理解农作规律。

唐智松表示,农耕教育作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从四个方面做相应的工作。 首先通过落实农耕教育的地位,将农耕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可以奠定课程的地位。 其次是实行农耕教育的地方,这个环节需要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根据不同情况联系、建设、共建农耕教育场所。 第三是实行劳动教养的教师队伍。 最后将包括农耕学习在内的劳动教育学业成绩纳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升学就业的重要依据。

唐智松认为,有必要建设劳动教养研究和实践探索队伍,通过吸收专家学者、各类学生、中小学教师、农村劳动致富能力者等方面的人才,共同组建队伍,在理论上、实践上取得接地气的农耕教育研究成果。

为了开展农耕教育,71.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在春耕、秋收等季节带学生参加劳动体验,68.5%的受访者认为教育资源能够体现时代性,结合尖端科技,67.7%的受访者选择博物馆、实践园、农场等多个地方。

87.4%的受访者为中小学生家长。 住在一线城市的为32.8%,二线城市为47.8%,三四线城市为15.9%,城市和县城为2.7%,农村为0.8%。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杜园春)

标题:“七成受访者感到农耕教育让孩子更珍惜粮食”

地址:http://www.e6x2f.com/ezms/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