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9字,读完约3分钟

一本书是一扇开启心灵的门,我从小就有透过这扇门向里窥视的欲望。

幼年的某一天,我发现家中阁楼上有一纸箱的书籍,竟如获至宝,常常坐在蒙尘的纸箱边,一本本地翻看里面的插图,在那个狭窄的空间里,我幼小的心劲儿纵横驰骋,以致流连忘返。进入学堂,同学的连环画,一本小人书,或是《少年文艺》,都是我追猎的对象,对拥有者常常是百般讨好,不惜用炒玉米粒来借阅,求之不得时,也只好负气而去。

直到参加从业,有了微薄的收入,我才理直气壮地购起自己心仪的书籍来。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刚参加从业不久,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进城逛街,那天走了很远的路,还看了一场电影,但没有吃饭,期间一个朋友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厚厚的《柏拉图》,我则在书店买了一本当时价钱不菲的《宋诗鉴赏辞典》。看着朋友饥肠辘辘,怀揣厚书,我仿佛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现在回想当年的心智历程,我自笑情痴有余智力不足。因为我先后买过《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接受美学》、《整体的哲学》、《批评的循环》等一点对我来讲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哲学类著作,这都是哪些瘦骨嶙峋,吃不着葡萄也不屑于葡萄,不屑于城市霓虹灯的清教徒似的古怪家伙们所研究的。可我手捧它们游走在都市的车水马龙里时,感觉我的身边是黄黄的菜花地,一幅如梵高向日葵般狂热的背景。

“捧书游走车水马龙间”

后来,我也读顾城,读席慕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或是“星星的葡萄挂满天空的藤蔓”,这些文句让我激情飞扬;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愤世嫉俗。我喜欢辩论,喜欢演说,为一本书,一个观点,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我有时激愤,有时感伤,有时睿智,有时颓废。如果你是一个发现内在秋毫的神明,一定会偷笑:这小子又看了什么书了。渐渐地,我读的书庞杂起来,像哲学家芝诺在地上画一个圈,明示自己的渺小,我沉潜而多思起来,不再那么爱辩论。我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受春是小号秋是大提琴的四季流变;读王安忆的《长恨歌》,也感受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人;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读别人评说那苦的不是旅,是文化;读沈从文笔下的小翠,也读泰戈尔、莎士比亚,还读《时间简史》,《哈利·波特》。我学《幽梦影》“读经宜冬”“读史宜夏”一样,忙时翻翻小说,闲时读读散文,乐时吟吟诗歌,恼时诵诵古文。

“捧书游走车水马龙间”

书让我夜不竟寐,让我魂牵梦萦,可有了书我才会沉静而安稳,淡泊而乐趣。我甚至喜欢远离人群,看远山,看云卷云舒,看斗转星移。你已经为我寂寞吗?寂寞是一个体的狂欢。

我常想,当人们有一个新生儿时,为什么不用书籍做他的枕头,做他的板凳,做他手里时间最长的玩具呢?书籍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琴弦啊! □ 王金波 责任编辑:

标题:“捧书游走车水马龙间”

地址:http://www.e6x2f.com/ezly/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