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0字,读完约3分钟

年03月09日05:2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减少为负,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大命题,需要更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
在今年的政府实务报告中,小事引起了许多父母的关注。 那是“致力于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表现。 在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事业会议上,把这个问题作为必须补充的“民生短板”。 中小学生的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高水平”的议题呢?
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教室加课的教学方法,备受诟病,实际上,负面要求也由来已久。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超重负担的指示》。 1990年《学校卫生事业条例》还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 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发布“减负令”,其规格之高、措施之细致令人印象深刻。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影像教育”成了校外研修机构扩大的热词。 不仅仅是寒假,孩子们其他很多课的剩下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轻,睡眠越少”的情况很常见。 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公立学校、补习机构汀一气”、“不报课外班就不能改善知识点”的混乱,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当然,这也增加了家庭开支,也有父母呼吁“月薪3万无法承受孩子的暑假”。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采访时,首先回答的问题是与负面相关的“三点半”现象。 孩子三点半放学本来是为了减负,但父母五点半六点下班,其中两个多小时是“空窗户期”,给孩子的福利带来了家庭压力。 “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网文,这种各种减负的方法,反而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了社会,让家长陷入了课外训练的“军备竞赛”。 父母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同时不仅关心孩子能否在“题名金榜”的考试中出人头地,还关心其技能的长短。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负面困境:要真正减少负面,也许需要更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
应该说,即使是现在,考试也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社会整体的资源安排面向哪里。 要减少负面因素,必须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足”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长效机制。 最终,必须从源头上建立多元评价系统,消除不减少上课时间不减少考试的表面拷贝。 “调整结构”不仅要着眼于综合素质,调整课程大纲,还需要“提高质量”,减少机械重复,引起学生兴趣。 要疏通机制障碍,还必须堵塞课外培训恶性竞争的漏洞……总之,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快速发展,不能以减负这一手段为根本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政府的实务报告会关注给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理由。 可以说减少是负面的,但提出的是教育改革的一大命题。 虽然出文件、落实措施比较容易,但在现实的土壤和利益格局中,寻求整体战略,矫正各方面的作用,很多事业需求在持续推进。 给孩子们“负面”,应该是一致的认知。 素质教育是更共同的期待。 只有充分改革招生制度,均衡教育资源,才能真正丰富孩子们的童年。 一位委员说:“负面的是系统工程学。” 确实,教育工作者不能置身事外。 父母的心情要更加平和,学校的做法要更加优化,领导机构的组织要更加有序,特别是教育部门要做好大的工作。 只有理解各自共同的力量,才能支撑孩子更美好的未来。 / BR/]《人民日报》(年03月09日05版)
(责任编辑徐森林)

标题:““给学生减负”为何牵动人心”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