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2字,读完约8分钟
25岁的尤伊是研究3年级的学生。 临近毕业,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没有确切的目标和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小时候让父母高兴,上学的时候让老师高兴,她意识到自己以前是为别人而活的。 周围的人经常说,应该趁年轻跳进自己喜欢的地方去做,那么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呢? 每次睡不着觉的深夜,她早就折磨了自己好几次,但找不到几个好地方。 她说她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光,就像自己一个人在漆黑的隧道里走一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表的报告,中国有5400多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全体人口的患病率约为4.4%。 今年4月,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表示,调查发现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有抑郁症状。 此外,世卫组织首次自杀预防报告显示,自杀是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群体的存在焦虑感?
大学生群体中,特别是毕业年级,大部分同学都不能适应自己的未来。 有人从小就很聪明,按照父母、老师的逻辑生活,现在选择权交给自己,脚下都是路,不知道该去哪里。 现实就业诉求和个人快速发展的期望可能相互矛盾,在很多人叛逆期迟到的情况下,他们如果和很多人一样循规蹈矩,就像工厂流水线的产品一样,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价值? 无论如何随时都可以被别的更优秀的个人代替。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认为,以上问题与焦虑有关。 存在焦虑是人格理论的一种说法,是指个人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面临威胁时产生的痛苦的情感体验。 这种不安是由威胁个人生存的因素以及威胁与生命具有同等价值的信念和理想(地位、名誉、自尊心、知识、事业等)的因素引起的。 其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到对虚无的恐惧。 自由意志要求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个人放弃追求、逃避责任时,会感到焦虑。
宋先生表示,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人初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变化和挑战,这种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是希望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找到落脚点。 将来如果有了稳定的职业等明确的社会身份作用,不明确感自然会降低,焦虑状况也会得到缓解。
关于没有看到自己的个人潜质而带来的不安,宋崇升老师坦言,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牺牲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选择。 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既然能进入大学,就能开发自己的智力,要证明个人的潜质还不错,就必须相信自己依然能做出未来成功的选择。 何况,一次也不能认知自己。 其实自己做选择也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可能在小时候被压抑,但不意味着会被完全消除,必须不断开发尝试,勇敢挑战,不害怕失败。 大学生与其陷入悲伤,不如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
理论上,存在不安全感可能会导致生命意义感的消除和丧失。 表明个人的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症状的表现密切相关,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本身是抑郁症的首要症状。 个人失去生活目标,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茫,就会厌倦生活,失望。 如果这种无意义感很重,持续的低落,需要警惕是否处于抑郁状态。
在临床治疗中,宋医生也遇到了对生活毫无意义的青年患者。 生命是否有意义,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宋先生说,只要活着就没有必要赋予意义。 无论如何解释生命的意义,说明总是有限的。 人天生具有生存的本能、快速发展的本能、成长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内在最大的驱动力,无需从意义上解释人为什么要活着。 生命在于越来越多的体验。 例如,通过奋斗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喜欢的工作。 这个人经历的过程其实是生命本来的意义。
如果有焦虑感会得抑郁症吗?
抑郁症患者确实因为有不安感而难以自我了结,但并不是一有不安感就患上抑郁症。
宋老师指出,如果这种不安全感不影响自己的学业,持续时间不长,能够通过与人对话、吃饭、看电影等方式转移观察力,这往往是负面导致的情绪低落,人体往往可以自行调整。
但是,如果这样的不良情绪持续了两周以上,就需要警惕是否是病理性的。 这个时候当事人感到不安,可能不是将来的不确定性,而是感情本身有问题。 也就是说,个人的焦虑抑郁反应超出了负面事情本来的反应程度,两者并不一致。 此时值得注意的不是引起情绪波动的负面事情,而是情绪本身。
大学生抑郁症死亡率高,就诊率远低于发病率,问题首先是多个大学生分不清抑郁症的情绪和轻、中度抑郁症,延误了治疗时机,病情迅速发展成重度抑郁症,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抑郁症程度的迅速发展就像喝酒一样,喝少的时候,也可以判断是不是喝醉了,喝多了当事人就会失去评价能力。
其次,也有大学生认为,轻视自己的问题,自己调整,和家人商量,就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宋医生指出,这只能缓解轻度抑郁的部分症状,对中重度抑郁症患者作用不大。 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患者本人可能会发现所谓的做法不过是转移视线,将其消灭,但一旦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又会被打倒在地,有挫败感的积累,只会加重病情。 另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完全切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抑郁症状加重,最终以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和他人。
针对以上问题,宋医生建议及时就医是最好的方法。 第一步是去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让专科医生诊断,程度较轻时请心理医生、顾问进行相关指导,程度较重时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 因为情绪反应和病理状态的差异非常微妙,没有简单可靠的评价方法。 特别是当事人意识到转移观察力是徒劳的时候,证明面对的问题单靠自己很难处理,就像身体抬不起自己一样,那个时候他需要外力的帮助。 发烧像感冒一样,持续着39度的高烧。 不看医生,不吃药,只会恶化病情。
是什么阻碍了大学生进入心理门诊?
除了焦虑引起的抑郁症状的存在外,宋老师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基本上可以完成日常的学业任务、人际关系,但总是不开心,甚至频繁自我鄙视,无法思考自己的特点,观察自己缺乏,自我评价悲观的情况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两年以上,很可能会出现疾病的状态,专业诊断称之为不良心境。
心境与抑郁症、躁狂抑郁症同为情感障碍,类似于不严重的抑郁慢性形式。 与重度抑郁相比,不良心境相对恒定,周期性变化不明显,程度较轻,中间有短缓解期。 但是,心境稍差的患者病情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这种情况的同学可能暗中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有问题,但不想进入心理门诊接受治疗。
社会对抑郁症的污名化表现为患者耻辱感强,精神压力大。 许多人被鄙视患有精神疾病,认为外界的人和亲属也被贴上性格软弱、抗压能力弱、意志薄弱的标签。 但现实中抑郁症与性格没有必然联系,外向开朗、积极乐观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专业上被称为笑容型抑郁症。 另一位同学担心自己的治疗情况会在学校被知晓、记录下来,成为要点的关注对象,从而影响个人的快速发展。 对此,宋先生表示,为了处理问题,往往不能求全责备,太忌讳了。
另一方面,患者本人对药物有误解,不能认为是健康的好助手。 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心病还需要心药,请告诉我一下。 宋医生说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患者脑内某些神经递质不足、浓度下降、外在表现为情绪低落和悲观消极。 药物的首要作用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生理物质的基础。
另外,也有同学对心理医生的治疗效果表示怀疑。 如果治疗真的有效,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回去呢? 宋医生对此表示,大部分治疗比较容易,用药调节后恢复快,恢复正常也不难。 困难是多次用药,巩固,定期复诊。 即使心情变好了,也不能自主停药。 (文/王若婷)
标题:“2018只剩七天了 你的“存在焦虑”好转了吗?”
地址:http://www.e6x2f.com/xwzx/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