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1字,读完约4分钟

□王锦芳周静

鄂州位于江南,是三国吴王孙权的故都,自古以来就是吴楚文化的十字路口。 文物考古发现鄂州境内有各历史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其中尤以古铜镜的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考古价值著称于国内外,出土铜镜数量多、种类齐全,覆盖战国至明清各朝代,因此鄂州是中国古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通过多年的研究,复原复制了青铜古镜,使这一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技术再现在世界面前。

鄂西继九省通衢汉之后,为东连矿冶之城黄石,管辖的大冶绿山蕴藏着大量金属矿产资源,其铜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品居全国第一。 从商代开始,青铜铸造业就在这里发展起来了。 另外,鄂州樊山、蒙特祖、上董雷咀、泽林等地也发现了古代的铜开采和铜精炼遗迹。 三国时期,孙权迁都鄂县,国号改为武昌,从浙江会稽、吴郡等引进铸镜师和先进的制镜技术,数十家工作室工匠集中于该铸镜,鄂州铸镜业进入鼎盛时期,形成江南铸镜中心,与洛阳、绍兴、徐州齐名的全国四大生产铜、徐州

古镜图录》云:其“描写精巧,文案优美,辞意温文尔雅,一器三善备者,镜若”。 作为古人的日常用具,铜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除了照耀着仪容之外,还用于婚庆、宗教法器、帝王奖等方面,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折射出不对称时期的历史风貌。

鄂州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末期至西周的摸索期,使用范铸技术,铸造粗糙。 在战国至唐代的迅速发展、繁荣、鼎盛时期,利用范铸技术铸造了高锡铜镜,制作精良。 宋代到清代衰退期,使用砂型铸镜,高铅铜镜多,质感差。

青铜镜复原复制技术是结合古代范围铸造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以鄂州出土的战国唐代铜镜为范本,经过成形、泥范造型、泥范烧成、合金制备与熔铸、铸造后加工、透光等18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可接受的铜镜工艺。 其优点之一是使用古代青铜风扇铸造技术进行铸造,第一工艺流程都是手工操作,不仅恢复了古代铸镜的技术,还恢复了铜镜原来的样子。 二是独特的透光技术,通过日光或照明照射,镜面可以穿透设定的图案和复制品,全国风扇铸造和青铜专家鉴定为在国内同行业达到领先水平。

复原复制的青铜镜,制作精巧,构图罕见。 其造型纹饰采用线构成法和平面浮雕方法,表现神人、车骑、歌舞、瑞兽等图案,纹样、铭文文案丰富,镜缘装饰讲究。 目前开发生产铜镜复制产品40多个品种,获得专利2项。 代表性作品有西汉星云镜、汉代四神规矩镜、三国时期神人车马画像镜、六朝龙虎镜、隋代神人四灵镜、唐代瑞兽(凶猛)镜等。

青铜镜复原复制技术的研制成功,不仅完整迅速地发展了古代文化艺术,而且对保护中国文物资源、发掘古代文化遗产、展示古代优秀的科技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鄂州铜镜铭文中出现的纪年、工匠和铸镜工作室的名称,可以清晰地追溯青铜镜制作工艺的历史传承。 例如,汉代、三国、隋唐等不同朝代的职人名编号有三羊、青羊、王氏、八公、薛豫、尚方等20多个。 商标名镜是宋镜中最有优势的镜类,镜背坯上有铸家名号,其中石家众多。

20世纪70年代,鄂州青铜镜专家董亚巍开始探索古铜镜的复制,专心研究,探索透光铜镜的化学成分和透光原理,成功复原了青铜古镜。

1995年,我市成立博物馆文物复原复印研究所,开展古代青铜镜、青铜切、鼎、尊等青铜器范围铸造工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青铜镜的生产工艺。

1996年至1998年,市博物馆文物复原与复印研究所被中科大、中国科学院、北科大、中国硬币学会等定为青铜范铸实验基地。

年,研究所被命名为第三届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明并通过了专利青铜镜的制造方法。

然而,青铜镜制作工艺多、技术多复杂、产品成活率低、价格高、营销市场低迷、技术人员流失、新产品研发事业停顿,急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为继承优良传统技术,鄂州市青铜镜复原复制研究所加大保护力度,对高锡青铜熔炼技术、造型技术、烧成技术和透光技术实施点保护。 目前正在申请鄂州青铜镜商标注册,计划将研究所建成全国青铜范铸生产基地,不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普及和提高范铸技术,扩大传承队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开展研究考试工作。

青铜镜浓缩着古代文明,静静地记录着悠久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的情景。 在继承文化、开创未来的今天,鄂州人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青铜镜的复原复制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责任编辑王韵)

标题:“古工艺带鄂州走进“青铜时代””

地址:http://www.e6x2f.com/ezly/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