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4字,读完约3分钟
鄂州武昌的历史脉络初探
雷山脚下、樊口西北的大江中,《记樊山》中记载的是芦洲。 这篇记述引出了古鄂州与楚国的关系,也涉及到了古鄂州第二、第三次立国的历史。
古鄂州第二次立国是鄂国。 考古和历史文献表明,古鄂国的起源历史非常悠久。 殷商末年,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齐名三公,地位突出。 春秋中后期,古鄂国从黄河流域的山西乡宁迁移到汉水流域的河南南阳、湖北随州,历史称为西鄂。 之后迁移到长江中游的古鄂州地区,迅速发展成长,历史被称为东鄂,后来被周而复始。 鄂国也将其基因深深栽在日后遗留下来的鄂王、鄂王城、鄂邑、鄂渚、鄂县、鄂城、鄂州等一个名字中。 湖北省简称鄂,来自这里。
古鄂州的第三次立国也与此密切相关。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君熊渠获得占领古鄂国之地的机会,这里首次称王,并让其第二个儿子熊红立为鄂王。 楚的这段历史被称为樊楚。 苏轼在《游武昌寒溪西山寺》的诗中也以莽真楚薮的诗句,确认武昌是滇真渊薮之一。 不仅如此,古鄂州大地上还发生了多起与楚国相关的事情。 在《记樊山》提到的芦洲,《史记》还记述了春秋末年伍子胥逃离楚国途中与古鄂州渔夫的悲壮故事。 这个故事是芦洲名字的来源。
《樊山》中还记载了与芦洲和孙权相关的大江试航的事情。 这件事与《记樊山》中所写的樊口猎豹吴王贤曲山即位坛九曲亭一起,与古鄂州和孙权相关的第四次立国的历史有关。
赤壁大战后,孙权依次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此后,曹丕、刘备相继称帝。 魏初二年( 221年),孙权将东吴的政治军事中心转移到此时的鄂县,取道武和昌之意,将这里改名为武昌。 孙权文臣武将大造劝进舆论,称帝。 苏东坡《记樊山》讲述了其中的孙权樊口猎豹传说。 豹尾是古代天子属车的装饰,挂在最后一辆车上,指天子属车,也就是豹尾车。 竖起豹子的尾巴,就是暗喻孙权日复一日。 与孙权樊口猎豹一起风传的有武昌江中有黄龙,蟠在江中石矶蓄积日方,城东虎头山有凤凰云集。 因此,武昌成为孙吴人心中的龙蟠凤集祥瑞之地。 但孙权冷眼看着曹操、刘,觉得孙吴的羽毛还不够饱满,他一边为武昌城做准备,一边向曹魏讨伐吴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了在《记樊山》中记载的孙权芦洲江的试航。 这实际上是那个穗马励兵的具体表现。 之后夷陵之战、石亭战后相继获胜,孙权于吴黄龙元年( 229年) 4月13日,在《记樊山》中提到的武昌西山曲山顶设立即位坛,上演天称帝大戏。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其告天文因孙权死后谥号吴太祖大皇帝,被称为“吴大帝告天文”。 也就是说,汉刘彻、清玄烨为了赞扬后人的功业而被称为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而孙权则是死后被正史承认的吴大帝。
另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是,苏东坡第一次畅游武昌西山的4月13日,是孙权在武昌西山即位坛称帝的时间,两条历史正好相距851年。 这可以看作是苏东坡和武昌西山、孙权武昌唱帝因缘时的历史巧合。
鄂州人应该感谢苏东坡。 从他探索武昌西山的三篇诗文中,可以看出古代鄂州由四次立国形成的两次历史是辉煌的。 最初闪耀于春秋战国时期鄂楚,标志着古鄂州从云梦泽东南端的蛮荒江畔迅速发展成为以长江中游雄性自居的诸侯国都重邑。 第二次辉煌是三国时期的吴都,标志着古鄂州逐渐成为鼎立之侧,成为影响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古都重镇。 (等待后续)
主编:夏阳
标题:“探究品味樊山历史——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西山情缘之四(8)”
地址:http://www.e6x2f.com/ezly/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