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71字,读完约25分钟

张占斌杜庆昊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探索,我国成功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们站在新的出发点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编号] d63

文献识别码a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人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继续向纵深推进改革。 改革迅速发展了中国,改革成就了中国,改革也可以说拯救了中国。 特别是在经济行业,我们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成功地形成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站在新时期历史的起点上,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继续改革,奋力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大变革: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 第二次是1978年以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特别是邓小平南行谈话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高速公路。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调整;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纲领是根据毛泽东1940年提出的、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的“两步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制定的。 即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中国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在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的“节制资本”的基本指导下允许民间资本主义存在的混合经济。 [1]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建立的经济体制不是苏联的计划经济,而是某个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优先考虑重工业快速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判断,1953年8月,过渡期总路线正式确立为全党必须遵循的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过渡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2]过渡期总路线提出了“相当长的期限内”,但实际上我们不到一年就废除了农民个人私有制,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因此,1955年以来,国家所有制和准国有集团都成为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在这种所有制的基础上全面建立了苏联式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1954年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其第15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造”。 这表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退出,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198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些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优越性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加工、订单计划、批量购销、代销委托、公私合营、全领域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向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的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对于个人农业,我们遵循自主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大致情况,从临时互助小组和常年互助小组,迅速发展成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创造了迅速发展成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对个人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到195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项事业也有缺点和偏颇。 1955年夏天以后,农业合作化和对方工业和个人商业改造要求过急,工作太粗糙,变化太快,形式也太简单,留下了一点问题。 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也不适于聘用和解决一些原工商业者。 但总体而言,在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这么多复杂、艰巨、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农业和国民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胜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计划与市场调节关系的理论探索。 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商品和价值问题的讨论的第一次高潮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后的1956—1957年。 那时,整个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经济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 受现实经济生活的挑战,在经济学家面前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关系是否兼容的争论。 这次讨论突破了以前流传下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框架,明确了以后在实践中进行说明是正确的见解。 一是经济学家孙冶金方在1956年提出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规划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二是经济学家1957年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通过经济核算调节生产,价格成为调节生产的首要工具。 三是陈云提出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利用市场调节的思想,认为根据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对计划生产的补充。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计划与市场调节关系的实践探索。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探索,国民经济恢复了,稳定了。 但是,好景不长,“文革”的动荡又一次冲击了刚刚进入稳定运行的社会经济。 总结起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迅速,后来越来越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全国职工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经济行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一是开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肯定“包产到户”,尊重大众的选择,强调长久不变。 “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旦得到中央的承认,就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 二是支撑乡镇公司高速发展,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巢吃饭”和包干制,进一步激发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活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开辟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年,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讲话发表,扫除了改革和思想行业的“无聊”和“停滞”,引发了新的思想解放“浪潮”,使中国改革转向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确定了提出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规划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和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建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即建设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对完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具体部署。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要点推进行业改革。 一是进行所有的体制改革。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和要点攻坚阶段。 经济行业、国有经济逐步退出工业、贸易和餐饮业等竞争行业,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和增长。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快速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诱惑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两个“坚定不移”,是总结多年改革开放经验,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按照经济规律贯彻和精辟的论述,是马克思全体制结构理论的深化和迅速发展。 二是实行财税体制改革。 影响最大的是1994年“分税制”财税改革,实行科学的收入分配体制,合理规范国家与公司、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并适当集中必要的财力,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财政体制 三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以央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形成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以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为中心大体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的基本框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经波澜壮阔的风雨历程,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改变了世界。 但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多而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习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3]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独领风骚的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带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全面推进改革。 “拉动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可以有力地促进其他行业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促进其他行业改革的协调深化。 ”。 [4]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有确定的实务思路。 以多次创造改革红利与共享改革红利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快速发展成果为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场导向与政府的推动相结合,逐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为不同的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多次顶层设计与发挥顶层创造性相结合,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同性,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在体制机制要点行业实现突破。 习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的卷土重来产生的,在不断应对中不断深化。” [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聚焦体制机构要点行业扎实进行攻坚战,深化所有制、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要点行业改革。 一是深化所有制改革,多次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另一方面,巩固和快速发展公有制经济,重复公有制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诱惑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项财政权利。 进一步健全财力和事权一致的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 另一方面,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的层次有序、互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平稳高效运行。 四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造福全体人民。 另一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法并存,反复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 另一方面,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步。 五是深化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增强改革的综合配套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乡镇公司快速发展、城镇国有公司、外商投资、金融服务、科技管理体制、经济特区等相关制度改革,明确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全面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激发经济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近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1999年和年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创造了中国的奇迹。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布局变化的首要因素。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例子已经写入世界历史,其独特的经验和思考成为更多国家重视的快速发展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带领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挑战,谋求共同快速发展,更好地统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术,鼓励和支持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广大快速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促进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型快速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了中国的贡献,推动着中国经济优质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从经济总量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00亿元,全年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均gdp也在快速增长。 1978年,人均gdp不足100美元,达到每年6100美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质量,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中国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从年的54万亿元增加到年的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64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短短40年间,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迅速发展到总体小康,预计实现全面小康,目前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世界减贫人口的70%以上。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迅速发展的奇迹。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繁荣发达的好局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从经济质量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出新格局。 二、三产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的一、二、三产业协同快速发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年的7.9:40.5:51.6,[6]第二、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力量。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配套的工业体系,有两弹一星,但科技从基础科学的研究到高新技术,与世界存在代差,有几代产品的研发差异。 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接近或持平于世界先进水平,有些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在材料学、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处于世界水平。 新兴产业不断发展,战术性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58.52%,大量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经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和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2)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正视短板,有助于从历史的快速发展中总结经验,也有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快速发展质量不高。 特别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经济快速发展后劲不足,质量不高。 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暴露出了很多我们的短板。 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快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出,城乡二元体制仍难以打破,地区之间快速发展协调性差,产业中高端配套能力弱。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快速发展效益不高。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唯gdp论”的经济管理思维和模式,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四是经济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平衡,整体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中低端。 人民币的影响还不够。 五、改革快速发展成果共享不足,分配不公问题亟待处理,经济快速发展并未惠及所有人。 我国基尼系数从1982年最低时不足0.25逐渐上升,1994年突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警戒线0.4,2008年达到最高0.49,此后连续9年下降,但仍超过0.46。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蛋糕”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存在“最后公里”现象。 [7]群众对住房高、看病难、就学难等问题的反应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摆脱贫困。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三、站在新时代的出发点上向纵深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纵观40年的改革进程,我们在国际形势多、复杂、国内快速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现了中国经济不断前进、经济连续增长的世界奇迹。 40多年来,我们始终多次带领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遵守。 始终以多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先导的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快速发展为各项改革的核心。 始终把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结合起来,始终把经济改革的基本做法——改革与快速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作为经济改革的基本大纲。 4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实现了从“站起”到“富裕”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九大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又走上了从“富裕”到“强大”的伟大道路。 新时代必须做好新工作,新方位必须有新的魄力,要实现中国经济强国的梦想,就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使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纵深。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一)用习大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反复指导经济体制改革

习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大的理论成果,这是由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战术创新组成的,是我们搞好各项事业,特别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大致指导方针。 包括快速发展主题在内的时代性,促进了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快速发展的转变,为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 它强调快速发展目的的人民性,重复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思想,牢牢把握社会第一矛盾的几个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快速发展手段的科学性,注重正确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两个比较特点。 它反映了快速发展理念的创新性,丰富了新的快速发展理念,为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路径、推进经济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依据。 展示了快速发展维度的世界性,拓宽了快速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促进了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 习大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总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也是指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践的有力武器,更是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纵深快速发展的灯塔。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为目标反复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习总书记指出,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久,将特别加快建设经济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是经济实力强大。 经济实力强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显著标志,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奋斗目标。 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经济水平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定位,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高物质文明建设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逻辑关系看,建设经济强国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真正实现人民幸福的主要条件。 据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推算,到现代化强国完成的2050年,我国gdp将达到49.85万亿美元,届时我们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较大的领先国家,全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为目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三)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反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重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加快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完善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要点,实现产权比较有效的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公司优胜劣汰。 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确定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以公平为核心,大体上要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产权。 只有夯实这个基础,各种所有制经济才能依法平等采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新闻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通过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多次实现优质快速的发展拉动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战术目标是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致力于破解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与优质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并把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的特点。 二是建立与优质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稳步谋求事业总基调的完全宏观调控,坚定不移地贯彻新的快速发展理念,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思路,实现更优质、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三是建立与优质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协同体系,推进基础性重要行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四是建立与优质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体系,加快形成推进优质快速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五)重叠人民角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思想衡量经济体制改革

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民推动快速发展的根本力量——唯物史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领域。 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理念,也是衡量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成果的重要标尺。 习大同志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8]在当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必须冷静认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理念是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重点是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化关键行业和关键环节的创新,不断释放制度红利,创造经济红利,增加人民福利。 实现改革快速发展的成果只有人民共享,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成功的改革典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六)加强和完善党对经济事业的领导,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保障

要办好中国的事件,党的领导是关键。 这是从中国革命事业和改革开放的长时间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搞好经济建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快速发展,关键是党对经济事业的指导。 习主席在去年12月10日的中央经济实务会议上指出:“加强党对经济事业的领导,有利于集思广益、集思广益、动员各方、齐心合力。”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果,根本在于党中央统一和切实加强经济事业领导,果断推出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经济运行调控的结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国内形势多、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经济快速发展进入新常态进行了重大评价,以新快速发展理念为指导,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扎实推进经济行业改革, 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征,是经济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有深度的根本政治保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77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9 .

[3][4]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集(上)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498,497

[5]张高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8。

[6]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写并解读年中国经济年报[n] .经济日报,-1-19。

[7]唐洲雁.用新理念引领新的快速发展[n] .光明日报,-12-15

陈光林.一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n] .人民日报,-8-26

[作者介绍]张占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庆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臧梦雅)

标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

地址:http://www.e6x2f.com/ezjj/1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