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3字,读完约4分钟
年11月,温州商人林春平以6000万美元购入美国大西洋银行,后更名为新汇丰银行。 林春平表示,美国大西洋银行的控股公司当时负债20亿美元,最初为6亿美元。 此前10年,温州民间资本在内向国务院设立华侨银行,选择外向意大利设立欧盟华人银行,均失利。 ( 2月21日,日本网)
林春平对美国大西洋银行的收购,似乎不像其他收购行为那样容易产生兴奋和自豪,也有某种悲伤和担忧。 这种悲伤和担忧,显然不是来自林春平,而是来自金融监管,没有来自民间资本的出路,而是来自民间投资者的无奈。
民间投资者曾经对包括“新36条”在内的相关政策寄予厚望,也曾为实现这样的希望而努力。 但现实告诉他们,这不过是美好的想象。 这些政策进入现实,留给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的,可能是不可逾越的门槛和障碍。
资本追逐利润,追逐利润是毫无疑问的。 重要的是,资本设定什么样的规则、什么样的流程、什么样的渠道、怎么让资本按照游戏规则追求利益和利益。
民间投资者要求设立民间银行,这个要求应该不是很高。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观念和思维应该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否则,也不会制定《新36条》等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也不会在政策中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的政策。 那么,为什么不能说可以呢? 为什么要在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中重复“狼来了”的故事呢?
必须充分尊重的事实之一是,目前中国民间资本的规模相当大。 这些民间资本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来说是“双刃剑”。 好吧,可以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引擎”。 糟糕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将成为快速发展的“挖坑机”,中国土地上将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坑”,甚至“陷阱”。 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爆发和地下金融活跃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民间资本没有出路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由于他们在国内找不到出路,民间资本流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得不说,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的举动既是无奈的制度,也是沉默的抗议。 因为,林春平很清楚凭借他的实力,在金融机构林立的美国能做多少。 他采取的低息吸收存款,储蓄其他银行赚取“利差”的方法,并不具有真正的金融内涵。 如果国内金融管制放松,如果国内能建立私人银行,他就不能去美国收购银行。 这样的收购的结果,一部分没有收购实体产业那么美,也就是资本外流。
对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来说,林春平的收购行为是破冰行为。 但是,对国家来说,可能开了不好的先例。 其他民间投资者也效仿林春平收购外国银行,如果这些银行不能在国内经营,就等于把中国人的钱发给外国人录用。 这应该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他强调,目前正从上到下为民间资本寻找新途径,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实体产业。 如果不在操作方面下功夫,真正扫除操作方面的各种障碍,民间资本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回到实体产业的。 因为,留给他们的不是门槛,而是壁垒。 相反,地下交易有可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
目前,是否有政策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政策能否实质性地操作。 否则,政策和制度越多,可以操作的空间就越小,留给民间投资者的想象力空间也就越窄。 也许,只有跨越操作水平这个关口,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者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谭浩俊)
新闻网站的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民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以发到cepl#mail.ce(#至@ )。 详情请参阅新闻网站的评论频道征集通知。
相关注释:
规范民间信用和民营企业融资需要标本兼治
温州民间金融风暴背后有民营企业成长的烦恼
温州民间贷款“步步惊心”警告什么?
垄断民间资本难以生存
(责任:武晓娟)
标题:“谭浩俊: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中的悲凉与无奈”
地址:http://www.e6x2f.com/ezjj/13170.html